Generation of Silence
具有深度学习或者计算机背景的同学看到这个标题,或许会以为是“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静默的模型/数据生成方法”。
哈哈,实则不然,只是作为时代浪潮下,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1222万人中的一员,聊聊我所看到的,青年的困境。标题翻译成“寂静的一代”更加适合。
学历贬值
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在几十年的飞速发展之后,经历了突如其来的经济泡沫破灭,大学毕业生就业率陡然下降,许多名校毕业生开始抢占过去原本看不上的工作,而普通大学毕业生则干脆找不到工作。
为了缓解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日本在1992年开始了研究生大扩招,短短3年之内,硕士研究生人数就从6万暴涨到了11万,接近翻番。然而硕士毕业也只能降低要求,和本科生抢工作,在1996年有40%的硕士毕业生没找到工作。
日本又启动了博士研究生的扩招,让更多的硕士毕业生继续深造。短短4年之后,博士生的数量也达到了以前的3倍。一环套一环,到了2002年,日本的硕士毕业生和博士毕业生的失业率双双超过40%。即便是能找到工作的名校毕业生,薪酬也大幅下降。因为当时的情况正应了那句老话:你不干有的是人干。
直到2010年,这种状况才有所缓和,因为当时的日本经济开始逐渐恢复,就业率和薪酬也开始逐渐上升。
走出学历贬值的泥坑,日本用了18年,整整一代人的青春
过去的二十几年中,随着加入WTO和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国内经济飞速发展,各行各业普遍处于人才短缺的状态,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远远大于供给。
大家似乎也都习惯了这种状况,但近几年来,供需关系变了,高学历者越来越多,但需要高学历者的岗位却几乎没增加。双非大学毕业的本科生,已经很难找到专业对口的技术性工作,因为这类工作都被985、211的毕业们抢走了,而他们抢走的这部分工作,薪酬并没有增加。
虽然是985名校毕业,甚至还是硕士博士,有些同学也只能拿着双非本科的工资,做着双非本科就可以胜任的工作。
优绩主义
几乎所有大学、学院、专业都在公众号上发表过类似的文章:《xxx寝室,全员保研!》
然而一类文章反而更加出圈:《xxx寝室,全员未保研!》
或许只有准高一新生会被学院公众号推送里光鲜亮丽的保研学长学姐唬住,觉得群除我佬,前途一片光明,疯狂在朋友圈转发学习,然而开学了发现这事跟大多人都没关系,自己只是分母。
学长学姐的发言里,经验是保研一定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积极参加各类活动,结果发现他本科有挂科记录,但发表过一篇《我的教授父亲》,你们组队搞了个大创挑战杯,本意是抱他的大腿,然而发现是他抱了你的大腿,他躺平你干活,最后一起领团体奖,一下明白了他那么多的头衔是怎么来的
在大学里,宣传“保研宿舍”是一个相当精英主义的宣传。很多大学,是没有保研名额的。有保研名额的大学,保研率也各不相同。有的学校保研率太低,能不能凑出一个宿舍都不好说。有的学校实验班有政策倾斜,本身就是全员保研,人均保研宿舍,也没啥值得宣传的。有的大学能搞出为了凑“保研宿舍”,临时把保研的人调到一个宿舍。
即使从精英主义的视角下看,保研能代表学校里最精英的一批人吗?其实也未必。每一所大学,都是一个勃勃生机,万物竞发,道并行而不相悖,仙之人兮列如麻的地方。做题圈只是大学这个独立王国里交错纵横的各种圈子中的一个。《优秀!xxx宿舍,全员脱单!》也是一个很好的标题
很多同学看这种精英主义的宣传厌烦很久了,想弘扬正能量和主流价值观,普通人身上也有很多值得挖掘的点。但拔高“平凡”的标准,会让没达到这个标准的人产生自我怀疑,那么多头衔算“平凡”,我一个头衔都没有算什么呢?
无敌之人
2023年6月,28岁女子在吉林长春某小吃街买烧烤时,被周某从32楼高空投掷的砖头砸中额部,不幸离世。周某一审被判处死刑,当庭表示不上诉。“周某(庭上)说就是想死,又不敢往下跳,就想砸死别人来求死,6天扔了十几次”,被害人家属表示。
据检方指控,被告人周某(2000年出生)因不能自食其力,产生厌世、仇视社会情绪,遂预谋采取从高层建筑物上多次投掷砖头等物品的方式,以戕害地面不特定人员生命。6天时间内,周某先后向地面投掷了两桶5升桶装水、3罐未开封可乐、8块砖头,砸中楼下小吃街3名食客及摊主,致1死1伤。
在日本,无敌之人指的是没有牵挂的人,并不是能力超群,所向披靡无敌之人。没有家庭,工作不稳定,也没有个人财产,存在感低,被社会忽视,生活没有什么希望。这导致了无极之人容易有极端行为,毕竟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无敌之人没有软肋,他们已经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再失去了,所以就变成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胸怀大开后,网友们发现作案凶手日服第一男枪山上彻野就是一个无敌之人。他四十多岁,没有婚姻和孩子,父亲去世,虽然母亲活着,但是信邪教,约等于没有。
韩国年轻人中出现了三抛世代,就是抛弃恋爱、结婚和生娃,在三抛基础上,还有五抛世代更进一步抛弃了购房和复杂的人际关系。这些因素导致了韩国是目前(2024)全球所有国家中生育率最低的,而且只有0.8不到。
无敌之人出现的基础是阶级固化,极高的单身率和终身不婚率。终身不婚,父母过世后无牵挂,这个世界上再没有任何值得他们守护的人了。阶级固化让他们看不到上升的通道,没有未来的憧憬和奋斗的目标,稍有不满就变得充满攻击性。
如果是报复社会的随机性攻击,就更难防范,无缘无故杀一个毫不相关的路人是最难以侦破的案件类型。现代社会中对一个人最大的惩罚就是死亡,但无敌之人本身就没有什么强烈的活在世界上的欲望,死亡的处决作用也就极大的降低了。
寂静的一代
“上课之前静悄悄,没人说话、搭讪,更别说追赶打闹了。人人一台笔记本电脑、iPad,或者干脆是一部手机,眼睛直勾勾地望着它们,时不时手指划一下,或者敲几个字。上课的时候,也是悄无声息,不打瞌睡,但也不抬头,不参加讨论,被点名了,就支支吾吾说两句,随即又沉默了。”
“不谈恋爱”、“不沟通和磨合人际关系”、“上课不发言”等沉默现象,大学生们自嘲这是“节能模式”。
精力有限,忙着绩点、考研、考公、考编,忙着追求绩效的大学生,变得越来越“功利”。把自己隐藏起来,减少不必要的社交消耗,只做“有价值”的事,“节能模式”只为了减少在“无谓”的事情上耗费力气。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管理学肖知兴教授叹息道——“这一代孩子身上的元气、锐气和内力好像越来越少了。每天各种KPI整来整去,‘外驱’变成‘他驱’,就没有‘内驱’,没有‘自驱’了。没有内驱等于内心深处没有发动机,不就是空心病嘛。我们的孩子都是被KPI操纵的空心人。”
在《寂静的一代》一文中,有大学生就谈到,“身边很多同学都一边努力做绩点战士,一边打探其他同学的成绩,一边还要防范被打探甚至举报。”同窗的情谊在考核、绩点、排名面前,只剩下竞争。他们更加精细地规划自己的生涯和利益得失,爱情和友情无法量化投入产出比,所以并不值得投入时间和精力。
在本该最张扬放肆、不计得失的年纪,早已成为了“世俗的冷漠的功利的大人”。
灵活结婚
“现在很多大学生不再热衷于上课发言、和老师同学互动,也不再把谈恋爱和交朋友当成大学生活的必需品,更不愿意去背负一份完整的情感。取而代之的是,跟虚拟人谈恋爱,在网上征集“搭子”等等功能性、碎片化的临时关系。面对和人建立更加亲密、深度的联结,他们并不想躬身入局。”
社会在进步,对结婚的理解不宜过度僵化。需要不断与时俱进,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将领证作为结婚的构成要件太过强调形式,而没有理解结婚的实质特征。结婚最重要的是感情,就像婚姻法对离婚规定的实质标准是“感情破裂”,结婚也应该也应该以感情这一实质标准来认定,只要“感情没破裂”,就等于结婚。
很显然,年轻人对于灵活结婚和灵活同居还是有很高涨的积极性的,大学旁边的旅馆一到节假日就涨价。孩子是灵活结婚的最大制约,所以我国的打胎数量也是遥遥领先,死得比生得多并非不可实现。
灵活结婚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则体现了数字赋能和共享经济的时代趋势——虚拟配偶。包括但不限于二次元老婆老公、Vtuber、擦边主播等等。在弹幕上飘过的“老婆”、“老公”就可管窥一二。
不必对年轻人的婚姻问题过于焦虑,年轻人不想结婚这一论断太过武断。事实上,人类对婚姻的渴望从未降温,不过是变了形式而已。靠结婚证来统计结婚率的统计方式也已经过时了,应该把灵活结婚的年轻人也统计进去。
大学的本质
大学正逐渐变得像高中一样,上大学之前,我们满心期待,认为大学会是培养批判性思维、促进自我探索的神圣殿堂。
然而,老师念PPT加上学生汇报,这种无趣的课堂几乎成了不少大学课堂的固定模式。那为什么很多老师不认真备课呢?因为在学校眼里,本科生并不那么重要。
- 对于学校领导,核心任务是管理好学校的科研项目,因为通过科研带来的经费和声誉,才是学校发展的关键。对于本科教育,只要不出大的问题,能维持基本运转就可以了。
- 对于教授,不少高校实行“非升即走”制度,在一定期限内,如果发不出论文、做不出成果,就会被解雇。所以,比起花大量时间教基础知识不完善的本科生,他们更愿意带研究生和博士生。
- 对于不从事研究工作的一般讲师,学校对教学质量的考核往往停留在纸面上,主要看实验报告、出勤率和考试及格率。所以,与其花精力提升教学质量,不如划好考试范围,上课多点点名。
从学校的整体运作来看,一方面,科研是重点;另一方面,本科生数量众多。所以学校的工作基本围绕两大任务展开:一是抓好实验室和研究生培养;二是管理好本科生,确保他们不惹事,能按时毕业,并尽可能吸引他们继续读研。
那么,在这样的任务导向下,学校会采取怎样的管理和教学方式呢?
学校的“参考答案”是:拥有高绩点和奖学金的学生就是优秀的,有着更光明的前途。
为了证明这一点,学校会推出一些成绩优异、获奖无数的学长学姐,把他们树立成榜样。但实际上,这些奖项和排名不过是制造稀缺感、鼓励学生相互竞争的手段,目的是更好地管理本科生,引导他们转化为研究生。
于是,学生们就认为,这就是未来成功的全部要素。几年下来,大学不但没有教会学生合作共赢,反而加剧了分化,导致大家恶性竞争。可现实是,名额有限,很多学生即便再努力、再优秀,也只能成为陪跑者。
而且,学校营造出读研优于工作的假象,让年轻人对过早就业感到羞耻,认为只有得奖和继续读书才有出路。这样一来,“绩点至上”的竞争游戏更具吸引力了,学生找工作的时间越来越晚,学校的就业压力也相应减小。
所以,我们的大学求学经历,越来越像高中的重复,“卷绩点”的现象愈发普遍,学校每年宣传全寝保研,使得大家的目标高度统一,都奔着考研、考公、考证而去,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提升绩点上,几乎没有时间做其他事情。这就导致很多人在大学毕业前,都没有真正接触过社会,也没有追求过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
另一方面,大部分人读大学就是为了找份工作,而不是做科研。大多数专业其实密集学习一两年,基本就能掌握就业所需的大部分技能,但现在学校却让学生读4年,很多专业甚至本科读完还不够,得读研究生。学校使用各种低效的课程和活动填满学生的4年时间,这甚至成了变相缓解就业压力的一种方式。
一群20多岁的年轻人被集中管理,还要定时上早晚自习、强制参加各种活动,他们创造价值的机会被剥夺了。
保罗·格雷厄姆在《黑客与画家》中提到,当一个群体无法为社会创造价值时,等级秩序就会成为衡量标准。就像《甄嬛传》里,因为内部无法创造价值,所以大家通过宫斗来争取皇帝的青睐。
在学生群体中,由于暂时不能为社会创造价值,学生们很容易被等级秩序和人为设置的奖励吸引,比如竞争学生会干部、奖学金和保研名额等。排名靠前的人成为大家追赶的目标,领先者又极力打压后来者,学生之间很难有真诚的帮助,人际关系变得紧张,精神状态也越来越像宫斗剧里的角色。
在这种环境下,我们的价值观从注重能力变成了注重资质,觉得只要能赢过对手就行,自己有没有真本事似乎不那么重要了。就像《优秀的绵羊》中说的,这种“资质至上”的心态限制了人们对教育的理解,大家开始用短期回报率或实用性的狭隘眼光来衡量教育的价值。学生们更愿意选择那些考试容易通过、老师给分高的学科,而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学科,学习也不再是为了提升技能,而是为了追求分数。
长期以来,学生们对教育的认知已经固化,只知道回答问题、完成作业、考高分,在教育中,对大局的认知很薄弱。我们知道如何做一个好学生,但不懂得如何思考。很多学生辛苦“卷”了4年,到毕业时才突然意识到自己需要一份工作,而在此之前,从未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而大学教的内容,很多又与社会脱轨了。
雷军在一次采访中被杨澜问到是否建议大学生毕业就创业,他立刻表示不鼓励。因为我们的教育系统存在问题,导致大学生动手能力不足,整个教育以考试为导向,在中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案例很少。雷军的意思其实是学生只有资质,缺乏创造价值的硬实力。这也不能怪大家,因为学校的根本目的是管理好学生、做好科研,很多活动和教学内容与学生未来就业、适应社会没有直接关联。
很多学生把自己的未来毫无保留地托付给了学校,认为只要听从安排,做个好学生,毕业后自然会有前途。但除了自己,没有人会为你的4年大学生活负责。
大学怎么过
大学过得怎么样,完全取决于自学能力和自我规划能力
很多学生执着于奖项和证书,认为这些越多越能证明实力,但真正进入社会后会发现,企业和老板更看重能否为公司创造价值。可以说,进入社会不到一年,就没人在意你读什么大学、得过什么奖了,曾经拼命追求的东西,在社会上可能无人问津。
现在很多公司,尤其是中小企业,对学历已经不那么看重了,因为老板们更务实,他们觉得研究生和博士生薪资要求高,但不一定能带来更高价值,高校很多教学内容和研究方向与商业世界脱节,无法转化为企业利润。就业和读研只是个人选择,和能力没有直接关联。
因此,对于要不要“卷”大学绩点以及是否读研,应该根据自身需求理性选择。如果不转专业或保研,花大量时间把成绩从60分提高到90分,对未来没什么帮助。如果目标是快速适应社会,那么现在最需要做的是利用课余时间培养无需传统教育认证的硬实力,这是Matt提出的概念。
可以做个假设,如果去掉证书和学历,自己还能否在当今社会很好地生存?
硬实力才是个人发展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学历和其他纸面背书才有真正价值。过分追求纸面化的东西,会让我们花大量时间在应试上,而没时间真正提升自己。
遇到问题时,学习相关领域知识,快速解决问题,不脱离群众和实践,这才是进步的最快方式。比如在读书时可以考虑如何赚钱。一来可以扩大视野,不再局限于学校,当开始创造价值时,会发现学校里的那些竞争就像瓶中风暴,不值得内耗;二来能为未来做准备,积累大量实践经验。
培养硬实力很重要,但从哪些方向入手呢?
在当前时代,发掘更多可能性、不盲目随大流是极为重要的。 我们原本拥有诸多选择,只是被眼前的环境所遮蔽。
在90年代之前,对于日本普通人而言,跟随大流是一种颇为稳妥的选择。在时代的推动下,只要顺着潮流走,便能拥有不错的生活。然而,90年代之后,一味地随波逐流反而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读大学时,身边几乎所有人都专注于读书考试,一门心思琢磨着如何在竞争中胜过他人,没有人想着往别的方向去尝试。大家都觉得眼前的读书考试就是自己的全部。
当然,这并非年轻人的过错,因为人往往不会渴望在自己认知世界里不存在的东西。在传统教育体系下,任何与学习无关的事物都会受到严格管制,所以那些在校认真读书的学生,几乎无法察觉到社会的变革,也意识不到未来的机会究竟在何方,眼中只有读书和考试这两件事。
几乎所有老师都会劝学生读研,可能是很多老师自己从研究生、博士生毕业后就一直留在学校,没有走出过校园,对就业市场不了解,对社会变化反应迟钝,所以他们能给学生的建议就是多读书。
人看不到认知之外的事,这就如同寓言故事中只会种地的农民,想象皇帝每天的工作不过是拿着金锄头耕地一样。
因此,不要仅仅把学校和身边的人当作全部的信息来源,应该多看一些与专业无关的书籍,多去参加实习,拓宽自己的眼界,多去尝试一些新的事情。尝试一个目标,即便失败了,至少心里不会留下遗憾。明明自身有能力,却因为看不到其他可能性而让机会白白溜走,这才是最可惜的。
培养硬实力和发现更多可能性固然重要,可在大学还得上课和考试,该如何平衡学业和个人发展呢?如果真的想学知识,在图书馆认真学一个下午,学到的知识可能比上三天课还多。如果只是想要提升绩点,也大可不必通过认真听讲,上课时间可以尽量用来自学,只需要在考试时复习好考试范围就行。
此外,学校出于管理的考虑,担心学生业余时间太多会惹麻烦,就会用各种会议和学生活动来占用学生的时间,而这些事情中,闲聊和等人的时间占了很大比例。其实不用担心错过这些会有多大损失,要学会拒绝很多没用的讲座、活动和会议,尽量多去接触社会。同时,理性对待老师的建议也非常关键。
最后,我们要多问问自己,读书或者读研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如果回答不上来,那就要思考一下,读书究竟是为了解决问题,还是在逃避问题。
内耗的来源
阶级越是固化的社会,年轻人的成就越取决于他父母的成就。
比如,如果一个人的父母都是医生,那么,他如果也想成为医生,会容易很多。因为他的父母知道如何成为一名医生的方法,所以,可以帮助他规划学医之路。哪怕他不愿意学医,他的医生父母,也可以靠着他们的知识积累和资源,给他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因为这里面最宝贵的是信息差。越是重要的信息差,越是不流通的。
普通人的父母,没有掌握太多有用的信息差。所以普通人的孩子,才会更加迷茫。因为他们看不到人生的方向,也不知道怎么去寻找人生的方向,更没人给他指点人生的方向。
大学是象牙塔,但也是个小社会。 而社会上的一些规则,和课本上教的是不一样的。
比如,课本上跟你说:努力就有回报。 但是现实里,你却能看到很多人累到死还是底层。 比如,课本上跟你说:要诚信。 但是现实是鼠头鸭脖。
在大学里,年轻人接触到的信息越多,越容易发现很多现实规则和课本规则产生了冲突。 这些新认知对旧认知的冲击,会短暂地让一个人变得无所适从。
不过这些反差和认知冲击,只是心照不宣地社会潜规则,是我们每个人都能自然而然消化的。 因为社会是个大染缸,被染脏是迟早的事。
大学时期,正是一个人生命力最旺盛的时候。自然地,不论是物质上的欲望,还是精神上的欲望,都很旺盛。但是,这段时间又往往是一个人最穷的时候。
另一方面是当从小习惯于内卷,从初中卷到高中卷到大学的学生们,第一次看世界,第一次看到他人不用努力不用卷也能有梦想生活。而对于自己而言,仅仅努力本身能带来的东西越来越少。似乎人的获得和人的付出并不成正比——人生最大的分水岭不是高考、中考、工作,而是羊水。如此产生了落差和内耗
想要的多,拥有的少,自然容易产生落差。落差多了,自然就容易产生内耗。
一点点建议
找一找人生参照:如果父母长辈没法给指点人生方向,那可以试试多给自己找一找人生参照。选择跟同专业学长学姐,或者跟起点差不多的人,把他们拿来当参照。
比如,可以通过学长学姐的毕业发展情况推断一下,按照正常情况下,毕业后会成为什么样?比如,毕业1-3年后,他们中大部分人是什么样的?毕业3-5年后,他们中大部分人是什么样的?毕业5-10年后,他们中大部分人是什么样的?
这样一对比,就知道如果按照正常的发展轨迹,未来的人生会是什么样了。就把他们当做未来的自己,看一看当做出不同的选择之后,人生会有什么不同。虽然自己的人生只有一次机会,但是可以从类似的人身上看到未来的样子。因为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普通人的人生选择,从大的方向上看,来来回回就那么几种。
多接触社会,多体验人生:选择比努力重要。虽然不知道哪种人生方向是对的,但是可以通过接触过的人生选项,排除掉不想要的。那么,剩下的那些没有接触过的人生选项,虽然可能还是错的,但是,选对的可能性至少会大一点。
不能心急:起点太低,家底太差,容错率就低。所以,可能稍微做了几个错误的选择,就坠落悬崖了。
每个人的人生节奏是不一样的。不能总是跟别人比,而是自己跟自己比,用今天的自己和昨天的自己比。特别是这个越来越浮躁的社会,更需要我们静下心来,用自己的节奏,过好自己的人生。
小人物的生活没那么多高光时刻,多陪陪亲人,多跟朋友聊聊天,多出去走走见见陌生人,独处的时候多看看书,对得起对自己好的人,对得起自己就行了。没资源的人不要妄图超车。选择是远比努力重要,能力是可以培养的。
看点书:人生中所有的烦恼,其实书中都写过了。我们这个社会,只是科技比以前发达一点,生活条件比以前好一点。但是,做人的烦恼,古往今来大体相同的。人生中的所有困惑,都可以在书中找到答案。——虽然这些书上的答案一会半会不一定能理解的了。
人要奋斗、要上进、要出息,从【集体视角】来看是最优解,但从【个人视角】来说就不一定,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判断和决策。在农耕社会中,面子很重要,因为面子会影响里子,但是在商业社会中,面子没那么重要,要为自己而活着
对于家长呢?优秀的领导,负责的家长,要提供的是信息,是导航,是地图,是视野,是格局,是见识,是资源。领导/父母在战略上要勤奋(努力的方向该如何设定,节奏如何把控等等),具体的战术上反而没那么重要(某件具体的事情该如何做,某个题目有哪几种解法等等)
热爱在哪里
《哪吒2》很火,导演饺子是怎么培养的?站在专业对口的角度,饺子不应该去拍电影,作为工作人员都不合适,因为他是学药学的,更应该去配药。但是他不喜欢这个,他毕业后,宅家里,靠老母亲每月1000多块的退休金,其实就是啃老,自己画画,试图开启动画之路。
这个问题需要分开看,饺子当年报考985,学药学,有问题么?没有。学这个起码出来能找到一份工作,真去学艺术,有没有见过横漂门口的景象?
我们中总有一些人,当初是按照方便找工作的方式报考了大学和专业,那阵子我们还不知道自己热爱什么。可是读完了,发现自己热爱的是别的。于是,从这个阶段,就开始分流了。
有些人会义无反顾的奔着热情去,有些人会留下终身遗憾,其实我们回头想想,后者,往往也不是真热爱。
当然,真热爱真干了,也未必能干成。不过,为什么一定要干成?人是为自己活的。活着开心是最终目标
类似的,DeepSeek的团队大多是本土毕业生,有的刚毕业一两年,有的甚至是还没有毕业的实习生,只是一些怀揣着极客梦的年轻人。这些没有任何包袱和头衔的年轻人,赤手空拳,把国外的AI精英打了个措手不及。
当下,KPI、绩效、鸡娃,只关注分数和排名,忽视了内在的学习动力和长期潜力的培养。
梁文锋曾经提到,他的父亲从不问他考试排名,只问“今天解决了什么问题”,这种对解题本能的呵护,是他后来敢于挑战技术无人区的底气
一般所认同的“成功”路线,其实是路径依赖,要求走一条无比正确又标准的成功路线,却忽视了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经验主义在面对快速变化的科技和社会环境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
在AI这个快速发展的领域,创新和潜力更为关键,打破经验主义这一原则也贯穿于梁文锋的创业过程中,他没有依赖经验丰富的“老手”,而是选择了一群充满潜力的年轻人。
这样看来,AI时代引起的教育革命,似乎将宣告“鸡娃时代”的终结。中产家庭的教育焦虑,本质是对不确定性的恐惧。但在技术爆炸的时代,最大的确定性恰恰来自拥抱不确定。当中产家长仍在计算教育投资回报率时,DeepSeek的年轻人已用实践证明,真正的成功从不来自于精心铺设的黄金大道,而是萌芽于未被规训的思想荒原。不是因为孩子不够努力,而是因为这个世界,已不再需要流水线上的人型工艺品。
只需要找到天赋,找到热爱,学习自己需要的,并按照自己的方式学习,未来的竞争不是分数的竞争,而是创造力的竞争。标准化的教育只会让人成为工业的螺丝钉,人工智能时代最稀缺的恰恰是那些充满热情、敢于创新、有创造的人。